其他診療項目

飛蚊症

一、「飛蚊症」是眼科門診常見的問題,隨著現代人用眼時間過久,電腦使用普遍及高度近視人口比例上升,飛蚊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。飛蚊症本身“可大可小”,它可能只是眼睛過度疲勞或單純眼球玻璃體退化所出現的症狀,它也可能是周邊視網膜退化、裂孔或早期視網膜剝離的徵兆,有潛在失明的危機;;眼科醫師面對有飛蚊症的病患,都會保持一定的警覺性,會將病患的瞳孔散大,詳細檢查視網膜以排除可能造成病患失明的眼疾。

二、玻璃體佔眼球體積的五分之四,是由99%的水份加上一些膠原質纖維(collagen fibers)當架構所組成的透明膠狀體。前接水晶體,周邊則環繞視網膜,扮演支撑眼球形狀,以及讓光線無阻礙通過的角色。玻璃體本身沒有血管,也只有極少量的細胞, 但因緊接視網膜,不僅視網膜的疾病,如糖尿病新生血管,會因出血到玻璃體,造成玻璃體混濁,而且玻璃體本身也會因退化,在和視網膜分離的過程中,造成拉扯,形成視網膜破洞而引發視網膜剝離。因此玻璃體和視網膜兩者息息相關。

三、玻璃體在四歲以後就會開始液化(synchysis)會形成一些空泡狀的小洞,許多人小時候就有經驗,當注視白色天花板時,眼前會出現透明的小點或棍棒狀的飄浮物,隨著眼睛轉動而移動,這些俗稱為飛蚊症的現象,是因為一些玻璃體的細胞或纖維在這些液化的空泡內轉動、投影在視網膜上,這應屬「生理性的飛蚊症」。中高度近視的人,大多伴隨著眼軸拉長及視網膜變薄,容易有視網膜小碎片掉落在玻璃體當中,形成飛蚊症,周邊視網膜也容易形成格子狀退化(lattice degeneration),有的合併有萎縮型破洞(atrophic hole),此時應該做預防性的雷射治療,延著格子狀退化的周圍打上雷射點,使視網膜與色素上皮細胞結合產生疤痕,預防液化的玻璃體液灌進格子狀退化的破洞造成視網膜剝離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病人及有視網膜血管疾病的病人,會造成玻璃體出血,也會有飛蚊症出現,老人家及特殊體質的人也容易有飛蚊症產生。

四、病患經常問到一個問題一飛蚊症會不會完全消失?答案是大部份很難完全消失!因為光線角度及背景的問題,飛蚊症可能會變少或出現頻率較少,但是偶爾還是會出現;玻璃體本身是一個沒有血管的組織,它很難將在其中的飄浮物或碎片完全吸收掉。早期有眼科醫師嘗試用雅各雷射來打飛蚊,但是充其量只是將「大隻」的飛蚊打成「小隻」的飛蚊,飛蚊還是存在;在效果及安全的考量下,這個方法並沒有得到認同。

五、眼球表面容不下一粒砂子,少數病患眼球裡容不下一隻「飛蚊」,飛蚊症出現後,病患除了到眼科求診以外,少數病人還會打聽、嘗試各種不同的「驅蚊」偏方或特效方法,到最後還是沒辦法將飛蚊完全「消滅」,而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。其實飛蚊數量只要沒有突然間大量增加、閃光明顯出現,視力或視野的突然變化,倒不必為飛 蚊症而心神不寧,如果不放心,只要定期散瞳、檢查視網膜,追蹤眼底的變化,都可以安心地過正常的生活。